近年来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|
序号 |
论文名称 |
作者(*) |
发表年月 |
发表刊物 |
1 |
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英美诗歌瘟疫书写 |
王松林 |
2021-04 |
《外国文学动态研究》 |
2 |
中国学习者英语不及物动词加工的眼动研究 |
朱秀杰 |
2021-01 |
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|
3 |
奥劳达·埃奎亚诺《生平自述》中的海洋与自由 |
张陟 |
2021-02 |
《外国文学评论》 |
4 |
末松谦澄《源氏物语》英译中的“皇”与“国” |
张楠 |
2021-02 |
《外国文学评论》 |
5 |
《浮士德》在我国的译介考辨(1903-2019) |
陈巍 |
2020-07 |
中国翻译 |
6 |
《白鲸》与麦尔维尔的“太平洋帝国”想象 |
段波 |
2020-02 |
外国文学研究 |
7 |
“我是一只被感染的公羊”——《威尼斯商人》中的毒药、外来移民与政治有机体 |
陶久胜 |
2020-02 |
国外文学 |
8 |
陈训正与近代宁波教育 |
徐赛颖 |
2020-06 |
浙江社会科学 |
9 |
“厚重翻译”观照下的亨克英译《传习录》探析 |
徐赛颖 |
2020-05 |
浙江大学学报.人文社会科学版 |
10 |
“给予”事件的概念结构和英汉语双宾构式的差异 |
张立飞 |
2020-09 |
外国语 |
11 |
The interplay between language form and concept during language switching: A behavioral investigation |
吴燕京 |
2020-05 |
Frontier in Psychology |
12 |
Bilingualism and aging: A focused neuroscientific review. |
吴燕京 |
2020-03 |
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|
13 |
Language contexts modulate instant empathic responses to others’ pain. Psychophysiology |
吴燕京 |
2020-03 |
Psychophysiology |
14 |
A Cosmopoplitan View of the Relevance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Twentueth Century: A Review of Galin Tihanov's The Birth and Death ofLiterary Theory: Regimes of Relevance in Russian and Beyond |
王松林 |
2020-12 |
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 |
15 |
库柏海洋小说的历史维度与他的唯物史观 |
段波 |
2019-12 |
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 |
16 |
Chinese university faculty's motivation and language choice for scholarly publishing |
雷军 |
2019-12 |
IBERICA |
17 |
媒介视阈中的译介与接受——论“报人”郑振铎的拜伦构建 |
屠国元 |
2019-03 |
《中国翻译》 |
18 |
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语义加工与动词具身相对性关系实证研究 |
林立红 |
2019-01 |
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|
19 |
陈荣捷《传习录》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 |
辛红娟 |
2019-06 |
《国际汉学》 |
20 |
“英国大瘟疫时期的外来商品焦虑:《狐狸》的经济病理学” |
陶久胜 |
2019-04 |
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|
21 |
“被X”雪克隆的言知分化与构式压制 |
王雅刚 |
2019-03 |
《外国语》 |
22 |
面向科研发表的英语写作教学研究:回顾与启示 |
雷军 |
2019-10 |
《外语界》 |
23 |
Neoliberal ideologies in a Chinese university’s requirements and rewards schemes doctoral publication |
雷军 |
2019-09 |
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|
24 |
Symmetries of bilingual language switch costs in conflicting versus non-conflicting contexts |
吴燕京 |
2019-06 |
Bilingualism: Language and Cognition |
25 |
Near-infrared spectroscopy reveals neural perception of vocal emotions in human neonates |
吴燕京 |
2019-03 |
Human Brain Mapping |
26 |
Negotiat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in Chinese-English diplomatic interpreting:Explicitation of modality as a case in point |
符荣波 |
2019-03 |
Interpreting |
27 |
英语分离疑问句的句法生成机制及其论元量化特征研究 |
杨成虎 |
2018-09 |
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|
28 |
英汉时间词特质及其语言蕴含共性 |
罗思明 |
2018-09 |
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|
29 |
Halliday 意义上隐喻式关系小句的意象图式基础 |
赵莉 |
2018-07 |
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|
30 |
杨绛翻译观的中庸义理解读 |
辛红娟、郭薇(无郭老师) |
2018-07 |
《中国翻译》 |
31 |
浙江翻译传统及其对当下翻译实践与研究的启示 |
贺爱军 |
2018-03 |
《中国翻译》 |
32 |
“The Mercantile Greatness" and " Invaluable Constitution": The Targets of Thomas Caralyle's Cultural Criticism “ |
王松林 |
2018-09 |
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 |
33 |
Translating like a conduit? A sociosemiotic analysis of shifts in modality in Chinese government press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|
符荣波 |
2018-03 |
Semiotica |
34 |
Metadiscourse and coherence in interpreting |
符荣波 |
2018-03 |
Babel |
35 |
译者人格与择译之本——以翻译家苏曼殊与诗人拜伦的翻译姻缘为例 |
廖晶 |
2018-07 |
《外语教学》 |
36 |
杨宪益诗歌翻译的中庸之道 |
辛红娟 |
2018-05 |
湖南科技大学学报.社会科学版 |
37 |
中国英语学习者代词理解实证研究 |
于善志 |
2017-11 |
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|
38 |
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----民国初年留学生胡适翻译拜伦《哀希腊》的报国思想研究 |
屠国元 |
2017-11 |
《中国翻译》 |
39 |
语义韵研究的理论增长点——构式语法视角 |
王雅刚 |
2017-11 |
《外语教学》 |
40 |
Working mem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:Toward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|
苗丽霞 |
2017-10 |
System |
41 |
“Language is the Garment of Thought”:The Radical Art of Sartor Resartus |
王松林 |
2017-09 |
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 |
42 |
应用翻译学的学科开拓与学术创新 |
贺爱军 |
2017-07 |
《中国翻译》 |
43 |
基于BNC语料库的小句级阶上概念语法隐喻研究 |
赵 莉 |
2017-07 |
《解放军开云官方在线入口,开云(中国)学报》 |
44 |
语法隐喻一致式的认知特征与阐释 |
丛迎旭 |
2017-07 |
《中国外语》 |
45 |
对新现象学“当下”原则的考察 |
冯 芳 |
2017-07 |
《浙江学刊》 |
46 |
从陆地到海洋:库柏小说中的“边疆”及其国家意识的演变 |
段 波 |
2017-06 |
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|
47 |
“地球中空说”、南极探险与想象美国的三种方式 |
张 陟 |
2017-05 |
《外国文学评论》 |
48 |
构式化中的识解干预 |
王雅刚 |
2017-05 |
《现代外语》 |
49 |
合作原则下商务书信“写读”交互的概念合成过程 |
李昌标 |
2017-05 |
《现代外语》 |
50 |
陌生女人与陌生爱情母题的侨易 |
张 芸 |
2017-04 |
《山东社会科学》 |
51 |
飞鸿雪泥译一生——杨宪益诗歌翻译与创作 |
辛红娟 |
2017-03 |
《中国翻译》 |
52 |
中国典籍谁来译? |
辛红娟 |
2017-02 |
《光明日报(理论版)》 |
53 |
Multilingual Corpora and Multilingual Corpus Analysis |
符荣波 |
2017-01 |
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|
54 |
儒家思想对卡莱尔的影响 |
王松林 |
2016-12 |
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|
55 |
传承·发展·创新——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新体系构建之思考 |
屠国元 |
2016-11 |
《中国外语》 |
56 |
英汉语重音的音系差异 |
许希明 |
2016-09 |
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|
57 |
汉英篇章结构的时空性差异——基于对汉语话题链的回指及其英译的分析 |
何清强 |
2016-09 |
《中国翻译》 |
58 |
翻译研究的综合路径:从文化翻译研究到社会话语分析 |
廖 晶 |
2016-09 |
《中国翻译》 |
59 |
翻译对等的原型范畴理论识解 |
贺爱军 |
2016-09 |
《外语教学》 |
60 |
敦煌学翻译:一个亟待解决的短板 |
辛红娟 |
2016-08 |
《光明日报(理论版)》 |
61 |
时间性特质与空间性特质——英汉名动关系多视角探析 |
何清强 |
2016-08 |
《现代外语》 |
62 |
作为主观性标记的“给”——兼论句法标记说的不足 |
黄 蓓 |
2016-07 |
《语言科学》 |
63 |
“诗意地栖居”的文化侨易与媒介现象分析 |
张 芸 |
2016-04 |
《同济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 |
64 |
Comparing modal patterns in Chinese-English interpreted and translated discourse in diplomatic setting: A systemic functional approach |
符荣波 |
2016-03 |
Babel |
65 |
毛姆在中国的译介溯源与研究潜势 |
辛红娟 |
2016-01 |
《中国翻译》 |
66 |
对话与反思:《朋友》对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艺术呈现 |
芮渝萍 |
2015-12 |
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|
67 |
得体译文的“信”“达”辩证 |
杨成虎 |
2015-11 |
《中国翻译》 |
68 |
译无定法,意义为重 |
刘继华 |
2015-11 |
《中国翻译》 |
69 |
《心理、大脑和叙事》评介 |
于善志 |
2015-11 |
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|
70 |
创而有度:论商务联络译员的主体性与伦理意识 |
项 霞 |
2015-09 |
《外国语》 |
71 |
《蓝登传》与斯末莱特的不列颠帝国想象 |
张 陟 |
2015-08 |
《外国文学评论》 |
72 |
论温迪华瑟斯廷喜剧的忧伤情调 |
贺安芳 |
2015-08 |
《戏剧:中央戏剧学院学报》 |
73 |
从激进到保守:卡莱尔工作伦理观探微 |
王松林 |
2015-08 |
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 |
74 |
从自我监控视角看英语口语第三人称代词主/宾格错误 |
周 岚 |
2015-08 |
《现代外语》 |
75 |
英汉“N时-ly/-的”结构化及其句法特征考察 |
罗思明 |
2015-07 |
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|
76 |
作为救亡符号的拜伦《哀希腊》:清末民初的政治化阐释、接受与影响 |
屠国元 |
2015-07 |
《文艺争鸣》 |
77 |
译者的再创作态度 |
屠国元 |
2015-06 |
《求索》 |
78 |
晚清至五四的译者形象变迁及其缘由探源 |
贺爱军 |
2015-05 |
《外国语》 |
79 |
认知语言学的新趋势:应用与实证 |
丛迎旭 |
2015-05 |
《外国语》 |
80 |
重审海德格尔的“生命哲学阶段”及其跨越 |
冯 芳 |
2015-05 |
《浙江学刊》 |
81 |
文学中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判断:伊安·坎贝尔教授访谈录 |
王松林 |
2015-04 |
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|
82 |
中国学习者英语多义词语义知识的使用和发展 |
苗丽霞 |
2015-04 |
《现代外语》 |
83 |
布尔迪厄文化社会学视阈中的译者主体性——近代翻译家马君武个案研究 |
屠国元 |
2015-03 |
《中国翻译》 |
84 |
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艺术思维 |
屠国元 |
2015-03 |
《外语教学》 |
85 |
背景信息与隐喻视译质量——基于英译汉视译结果的研究 |
项 霞 |
2015-02 |
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 |
86 |
概念合成的多域性与谢默斯.希尼叙事诗的合成度----以希尼的四首诗为例 |
李昌标 |
2015-01 |
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 |
87 |
不对称关系与词法推导 |
于善志 |
2014-11 |
《外国语》 |
88 |
英语口语he/she错误产出研究:注意的作用 |
周 岚 |
2014-11 |
《浙江大学学报.(社科版)》 |
89 |
语码转换人际意义建构的社会认知模型 |
赵 莉 |
2014-10 |
《现代外语》 |
90 |
德国企业治理结构的特点及启示 |
蔡玳燕 |
2014-06 |
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.管理科学》 |
91 |
The impact of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ing of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: An empirical study of English-Chinese sight translation |
项 霞 |
2014-06 |
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* |
92 |
英语时制中的时间关系及其语篇功能 |
于善志 |
2014-05 |
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|
93 |
《本草纲目》‘酉邑’字音义商兑 |
杨成虎 |
2014-03 |
《中国语文》 |
94 |
时代马赛克中早期现代主义浮影的百年回眸——评让-米歇尔·拉巴泰的《1913年:现代主义的摇篮》 |
杨成虎 |
2014-02 |
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|
95 |
声音、价值与诗歌表演:玛乔瑞·帕洛夫诗学新论 |
王松林 |
2013-12 |
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|
96 |
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新局面和生命力 |
徐 燕 |
2013-12 |
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|
97 |
中国学生ETPSP误用现象及其与英语学习水平的关系 |
周 岚 |
2013-12 |
《应用心理学》 |
98 |
汉语声调支点节奏与英语重音支点节奏 |
许希明 |
2013-10 |
《解放军开云官方在线入口,开云(中国)学报》 |
99 |
关于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文化思考 |
牛新生 |
2013-09 |
《中国翻译》 |
100 |
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汉英词汇推理加工模式研究 |
范 琳 |
2013-08 |
《现代外语》 |
101 |
汉一英一日三语者语言产出过程中语码转换抑制加工研究——基于刺激反应设置影响的研究 |
范 琳 |
2013-06 |
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|
102 |
中国英语学习者汉英词汇推理加工模式研究 |
范 琳 |
2013-06 |
《现代外语》 |
103 |
工作记忆容量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篇主题推理加工影响的研究 |
范 琳 |
2013-06 |
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(社科版)》 |
104 |
Processing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in sight translation: An empirical-experimental research |
项 霞 |
2013-06 |
Babel |
105 |
比较文学的文本细读与实证研究 |
王松林 |
2013-04 |
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|
106 |
《哈瓦那的学术谈话与华莱士•史蒂文斯的诗人观》 |
程 文 |
2013-04 |
《外国文学》 |
107 |
论近代日本人的生死观——以《我是猫》中的死亡描写为事例 |
李广志 |
2013-04 |
《日语学习与研究》 |
108 |
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 |
王文斌 |
2013-03 |
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|
109 |
《大海啊,大海》:解构与反解构中的“第三条路” |
段汉武 |
2013-03 |
《当代外国文学》 |
110 |
如何存在?——论约翰·福尔斯对存在的领悟与刻画 |
潘家云 |
2013-03 |
《外国文学》 |
111 |
基于语义变化的概念语法隐喻模式与类型 |
丛迎旭 王红阳 |
2013-02 |
《现代外语》 |
112 |
‘大海’与‘孤岛’——《蹈海骑手》中的代际冲突 |
张 陟 |
2012-11 |
《戏剧:中央戏剧学院学报》 |
113 |
《递归心理:语言起源、思维与文明》介绍 |
林立红 |
2012-07 |
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|
114 |
右脑语言功能研究的进展 |
范 琳 |
2012-07 |
《当代语言学》 |
115 |
Advances in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|
赵 莉 |
2012-04 |
Cognitive Linguistics |
116 |
论加拿大新历史小说 |
赵 伐 |
2012-03 |
《外国文学评论》 |
117 |
I. A. Richards and Wu Mi: Basic English , Vernacular Chinese and Chung Yung |
王松林 |
2012-03 |
Cambridge Quarterly |
118 |
信息结构在听力理解中的应用的实证研究 |
王红阳 |
2011-11 |
《中国外语》 |
119 |
There be存在句习得中的定指效应研究 |
于善志 |
2011-09 |
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第43卷第5期 |
120 |
英语次重音的解读 |
许希明 |
2011-08 |
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 |
121 |
隐喻的理解与表达:基于英译汉视译过程的实证研究 |
项 霞 |
2011-05 |
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第43卷第3期 |
122 |
中国“十一五”期间英国小说研究 |
王松林 |
2011-02 |
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|
123 |
论口译双重语境的认知构建:在场概念与不在场概念──以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使用的古训口译为例 |
谌莉文 |
2010-11 |
《中国翻译》 |
124 |
大学生多义词词义知识发展考察 |
苗丽霞 |
2010-10 |
《外语界》 |
125 |
英汉结果构式R_(AP)制约的语料库与类型学研究 |
罗思明 |
2010-07 |
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|
126 |
“语言是现实的大敌”——论康拉德的语言观与现实观 |
王松林 |
2009-12 |
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|
127 |
TEM4阅读能力构成成份研究 |
孔 文 |
2009-09 |
《现代外语》 |
128 |
英汉作格动词语义、句法及其界面比较 |
王文斌 |
2009-05 |
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第41卷第3期 |
129 |
论汉英形状量词“一物多量”的认知缘由及意象图式的不定性 |
王文斌 |
2009-03 |
《外语教学》 |
130 |
英语叙事语篇因果连贯对中国学生实时主题推理影响的研究 |
范 琳 |
2009-02 |
《外语研究》 |
131 |
“窥”“破”愚妄:福尔斯作品中的妄想狂特征及评析 |
潘家云 |
2009-02 |
《国外文学》 |
132 |
"太多的理性是赤裸裸的疯狂"《收藏家》中克莱格的伪理性剖析 藏家》中克莱格的伪理性剖析, |
潘家云 |
2009-02 |
《当代外国文学》 |
133 |
二语习得中的动词形态多选现象研究 |
于善志 |
2009-01 |
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》(语言文字学) |
134 |
翻译话语的演变与重铸 |
贺爱军 |
2008-11 |
《外语教学》 |
135 |
二语习得中的光秃动词 |
林立红 |
2008-09 |
《外国语》 |
136 |
高校外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弱化与强化 |
刘继华 |
2008-09 |
《中国外语》 |
137 |
轻动词结构形式及其语义体转变 |
于善志 |
2008-08 |
《现代外语》 |
138 |
汉英“一量多物”现象的认知分析 |
王文斌 |
2008-07 |
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|
139 |
《词汇化与语言演变》简介 |
罗思明 |
2008-07 |
《当代语言学》 |
140 |
英语叙事语篇标题启动条件对中国学生即时主题推理影响的研究 |
范 琳 |
2008-07 |
《外语学刊》 |
141 |
Red China, Red Translation |
贺爱军 |
2008-06 |
Babel |
142 |
论日本人对日语非母语学习者讲话的评价意识 |
杨建华 |
2008-06 |
《外语学刊》 |
143 |
英语专业学生元认知和认知策略使用与英语水平关系的研究 |
孔文 |
2008-05 |
《现代外语》 |
144 |
公示语文本类型与翻译探析 |
牛新生 |
2008-05 |
《外语教学》 |
145 |
翻译中的语篇功能对等研究 |
王红阳 |
2008-05 |
《中国翻译》 |
146 |
《核心句法》简介 |
于善志 |
2008-04 |
《当代语言学》 |
147 |
语用和语篇:探索衔接的关联理论方法 |
唐 韧 |
2008-03 |
《中国外语》 |
148 |
信用证翻译常见错误评析 |
陈建平 |
2008-01 |
《中国翻译》 |
149 |
非英语专业学生词汇记忆策略训练研究 |
范 琳 |
2008-01 |
《外语教学》 |
150 |
认知发展:成长小说的叙事动力 |
芮渝萍 |
2007-12 |
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|
151 |
论国内学者对英国文学史的分期 |
段汉武 |
2007-11 |
《外语教学》 |
152 |
当代词汇化研究综合考察 |
罗思明 |
2007-11 |
《现代外语》 |
153 |
多模态广告语篇的互动意义的构建 |
王红阳 |
2007-11 |
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》 |
154 |
Dynamic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|
赵 伐 |
2007-07 |
Canadian Literature: A Quarterly of Criticism and Review |
155 |
卡明斯诗歌“1(a”的多模态功能解读 |
王红阳 |
2007-05 |
《外语教学》 |
156 |
英汉政治演讲和学术演讲的情态对比研究 |
王红阳 |
2007-05 |
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 |
157 |
发展中的语言行为测试——国外研究综述 |
孔 文 |
2007-05 |
《现代外语》 |
158 |
美与恶的辩证法:重读三岛由纪夫《金阁寺》 |
郭 勇 |
2007-04 |
《外国文学评论》 |
159 |
从感召功能看汉语公示语英译——以宁波城市公示语为例 |
牛新生 |
2007-03 |
《中国翻译》 |
160 |
英汉“缓步”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 |
罗思明 |
2007-02 |
《外语研究》 |
161 |
论隐喻解读中的主体间性和隐喻间性 |
王文斌 |
2007-02 |
《外语学刊》 |
162 |
论隐喻构建的主体自洽 |
王文斌 |
2007-01 |
《外语教学》 |
163 |
受喻者的主体性及主体自洽 |
王文斌 |
2006-06 |
《外国语》 |